那曲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
那曲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前言
为加强对那曲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十四五”时期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规划》和《那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那曲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系统总结“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那曲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布局了一批重点项目。该《规划》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相关规划相衔接,是那曲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构建高原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提供科技保障。
第一章 科技基础与创新形势
(一)“十三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那曲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自治区科技厅、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浙江、辽宁两省科技厅、科协的无私援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抓手,不断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断显现。
重点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立足实际,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科技项目的落实落地,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等各类科技项目45项,项目资金5341.6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32项,其中:牧草种植与草地保护方面17项,牦牛健康养殖、乳制品加工方面9项,藏医药研究与开发方面4项,其他方面2项。累计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农牧业方面:牲畜良种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娘亚牦牛”通过自治区“三品一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班戈色瓦绵羊”被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西藏第一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助力“色瓦绵羊”种源保护和品牌打造。牲畜短期育肥、高效养殖、乳肉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不断完善。疫病防治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制定4项疫病的防控技术规程,成功筛选2种治疗敏感药物。推广适宜高寒牧区生长的优质牧草品种10余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2余万亩,部分牧草平均亩产鲜草突破3000公斤。嘎尔德、嘎确等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支撑农牧业发展成效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那曲市全力支持、协调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近几年,先后协助65支科考队开展科考业务。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级野外台站,国家农业环境那曲观测实验站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野外台站,在全球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高寒草地退化机理、高寒草地生态修复与优化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高寒草地生产-生态功能维持和提升、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草地退化得到明显遏制,研发生态补播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治理退化草地3200余亩;研发鼠害虫害防治关键技术,治理天然草地20余万亩;研发高寒草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关键技术体系2套。那曲高寒科技植树实现突破性进展,研发高寒栽植管护技术17项,筛选10个那曲适生树种,其中云杉、圆柏、高山柳、金露梅等7个树种越冬成活率达到85%以上,绿化面积达750余亩。
特色产业方面:藏药新产品研发、对高原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完成秘方甘露清血散、三合保肝灵、然木协曼利尿丸3个藏药标准化研究和产品开发。双湖县卤虫卵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卤虫卵新型制剂2个(试制品),并完成商标注册。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共有163家科技服务推广和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950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218人。选派“三区”科技人才511人,累计落实专项资金1138.04万元;招录大学生村(居)科技专干156人;每年选派2306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累计兑现补助资金6918万元,实现每个行政村2名科技特派员,覆盖率达到100%。科技工作骨干、科技特派员等基层科协工作人员累计参加各项科技培训2300余人次。组织科普、农业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农牧民4万余人次,发放实用技术手册7.6万余册。
“双创”工作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设立了500万元“双创”专项基金,全市认定4个市级众创空间,其中3个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兑现“双创”载体建设扶持资金和运营管理补贴1020万元,落实创新劵补助20万元。各类“双创”载体共有管理人员26名,吸纳创新创业团队及企业77家,成功孵化公司5家,带动488人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98人,引导高校毕业生10人到合作组织就业。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初步形成。
科普体系逐渐完善。全市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荣获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自治区级5个,获国家级科普带头人4人,自治区级8人,兑现奖补资金133万元。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科技知识集成优势,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科学理论进寺庙活动,发放“科普盒子”1190个,建成了8座寺庙科普活动站。建立了19个中小学科技馆,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新阵地,建立了14个科普e站。组织参与“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五下乡”等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品5.8万余件,受益人数达到13.2万人次。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呈现新形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那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形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前沿领域酝酿革命性突破,孕育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技术革新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支撑引领未来产业格局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藏科技创新任务。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绘就了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部署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纲铸魂,抢抓历史机遇、锚定“四件大事”,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深入实施科教兴藏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区,成为了科技创新强大动力。优先发展农牧业农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科技创新新任务。
那曲科技创新需求。我们开启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那曲的征程,提出了努力建设“四个示范市”要求,推动形成高原生态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有效转化的战略目标,为加快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那曲市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那曲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创新主体数量不足,企业在创新中主体作用仍未发挥,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创新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欠账等原因,草畜种质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牲畜养殖周期长、农畜产品品质不高、农牧业生产体系不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明确、生态与生产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赢得新的发展。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创新型那曲建设,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对标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一届九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自治区和那曲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动“抓两头、促中间”的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民生,强化自主创新,突出重点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扩大开放合作,为高水平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那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创新驱动。面向国际国内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自治区和那曲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学科联动,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平台建设,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破解制约那曲科技创新的短板和瓶颈。
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全市科技工作和产业发展主要任务,重点在农牧业、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创新突破,大力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基地和战略性产业聚集区。
优化配置、提升能力。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协同创新空间,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建立具有那曲地方特色的科研和推广机构,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那曲科技创新水平。
开放合作、联合创新。深化科技援藏和科技交流合作,有效聚集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国家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走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创新发展之路,服务那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设高原特色的创新型那曲取得阶段性进展,创新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为建设创新型那曲、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3%;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高原特色农牧业、藏药、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1件以上;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和旅游产品。
科技平台逐步完善。建设畜牧业、草业、生态环境、藏医药等领域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培训基地和科普基地;培育科技型企业5~8家,建设市级科研和推广机构1~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零突破,新增自治区级“双创”载体3~5家、市级“双创”载体7~10家。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以西藏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那曲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牧民合作组织、“双创”载体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加大科技人员培训,构建科研人员联系基层、服务产业的制度体系,推广一批特色产业领域实用技术。
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推进院地合作,完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优化、整合援藏省市科技部门科技资源,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指标 |
2020年 指标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0.14 |
0.3 |
预期性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
15 |
25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0 |
3 |
预期性 |
专家工作站 |
0 |
2 |
预期性 |
重点实验室 |
0 |
2 |
预期性 |
自治区级双创平台 |
3 |
≥6 |
预期性 |
市级双创平台 |
4 |
11 |
预期性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 |
0.1 |
预期性 |
(四)2035年远景目标
根据那曲市基本建成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那曲的2035年远景目标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在农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与应用,形成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模式。在牲畜和牧草品种保育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在牦牛快生长、高端肉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营养调控机制、气候智慧型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寒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助力打造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藏药、新能源、旅游等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建成高原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那曲,成为西藏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 重点方向
根据那曲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按照那曲市“十四五”科学技术创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在农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生态环境领域、民生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在科技管理与服务方面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科协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公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
(一)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行那曲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那曲特有资源禀赋,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培育草地畜牧业,探索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那曲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种质资源保护
以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牧草为重点,加强农牧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科技支撑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以嘉黎县娘亚牦牛、聂荣县查吾拉牦牛、巴青县本塔牦牛、班戈县色瓦绵羊、安多县多玛绵羊、西部绒山羊、乡土牧草等优良种质资源为核心,开展遗传资源保护与鉴定研究,建立良种繁育和扩繁技术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牲畜生产性能;开展引种驯化试验,选育抗逆性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的乡土牧草品种。
专栏2 种质资源保护、鉴定与选育科技创新
u 支持种质资源保育平台建设。科技支撑原种场、冻精站和扩繁基地以及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提升本地牲畜和牧草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鉴定能力。 u 牦牛资源保护、鉴定与选育。开展牦牛优良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技术研究,评价鉴定嘉黎县娘亚牦牛、巴青县本塔牦牛、聂荣县查吾拉牦牛、西部野血牦牛等那曲特色牦牛遗传资源,开展牦牛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研发牦牛选育技术体系,提出牦牛冷冻精液生产工艺与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牦牛“一年一胎”技术。 u 绵羊资源保护、鉴定与选育。开展安多多玛绵羊、班戈色瓦绵羊等藏系绵羊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u 绒山羊资源保护、鉴定与选育。进行那曲西部绒山羊特色遗传资源保护与鉴定评价。 u 优良乡土牧草资源保护、鉴定与选育。开展垂穗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中华羊茅、梭罗草等乡土牧草繁育技术试验与示范。 |
2、牲畜高效养殖
开展补饲保暖、快速出栏、营养均衡供给、牲畜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新兽药新制剂,开展生物安全措施、诊断监测、免疫防控、区域净化等多项安全生产技术集成,缩短牲畜养殖周期、提升养殖效率、实现牧业提质增效。
专栏3 牲畜高效养殖科技创新
u 牦牛高效养殖。开展牦牛营养稳衡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牦牛短期育肥、快速出栏养殖模式;开展牦牛养殖环境控制研究与关键设施装备研发,优化圈舍建设选材与建筑结构;示范推广牦牛腹泻、出败等重要疫病防控技术,研发新型兽药、制剂产品。 u 绵羊高效养殖。加快构建适度规模的半舍饲养殖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两年三胎”养殖模式;开展羔羊痢疾等重要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构建重要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体系并集成示范。 u 绒山羊高效养殖。集成示范高效繁殖、增绒、半舍饲养殖和适时出栏等设施化养殖综合技术。 u 藏猪高效养殖。在嘉黎县尼屋乡推广藏猪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u 水产养殖。积极探索双湖卤虫等特色水产高效养殖技术。 |
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原则,建立长期定位监测体系和天然草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监测评估天然草原生产力与承载能力;重点突破高产、稳产、优质饲草生产技术,合理配置牧草品种组合,研发多年生刈割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升人工草地生产力,开展饲草料加工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协同提升高寒草地生态与生产功能。
专栏4 饲草高效生产科技创新
u 人工草地高效生产。筛选适宜高海拔地区的抗寒旱乡土牧草品种,开展一年生牧草冬圈夏草、房前屋后生产技术研究,适度推广刈割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以尼玛县波仓藏布下游20万亩人工种草为试点,做好全市草业规划。 u 天然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区域草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建立草畜平衡监测体系,优化天然草地放牧管理模式。 u 饲草料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开展饲草不同生育期营养价值评价,集成示范多种饲草组合的青干草调制、青贮、草块、舔砖的标准化加工技术,探索荨麻、大黄等潜在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
4、农作物绿色生产
筛选适宜高寒地区的青稞品种,示范推广高产高效的青稞绿色种植技术体系。围绕蔬菜种植,引进适宜高寒地区的设施农业技术,开展绿色施肥、无土栽培、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适应性研究。围绕黄蘑菇、蕨麻等特色资源,开展高效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
5、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开展农畜产品原材料品质评价。开展农畜产品和特色资源原材料营养品质分析和市场前景评估,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
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立足绿色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突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安全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开展乳肉制品加工工艺和产业开发创新研究,挖掘牛羊骨、内脏和血液的经济价值,探索精深加工技术。加快冬虫夏草、卤虫卵、黄蘑菇、大黄、珠芽蓼等本地特色资源的评价、开发与利用。
专栏5 农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
u 农畜产品原材料评价。开展肉、乳、饲草、冬虫夏草、卤虫卵、黄蘑菇、珠芽蓼、荨麻、蕨麻、大黄等部分特色产品原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品质评价及产品开发研究。 u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畜产品溯源、加工技术改造升级、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突破食品加工标准化、全程品质保障等技术瓶颈,挖掘牛羊骨、内脏和血液的经济价值,探索精深加工技术。 |
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专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加快形成饲草种植、牲畜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标准化生产线和产业链,科技支撑农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提升。
创建那曲特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建立饲草资源合理配置+天然草原优化利用+牲畜健康养殖+农畜产品绿色生产为一体的那曲特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科技助力打造那曲生态农畜产品品牌。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牧户”等模式,带动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高海拔生态搬迁迁入地牧民生计维持机制研究,在迁入地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基础良好型产业,强化牧民技能培训。
(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工程
1、藏药
加快藏药材的保护与规范化种植,加强藏药药理研究,加快藏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对现有的优良藏药进行二次开发,支撑引领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专栏6 藏药科技创新
u 藏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那曲特色藏药资源评价,系统调查濒危藏药资源现状,保护道地藏药材及其生境,开展那曲道地、大宗藏药材驯化选育、引种栽培、人工种植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 u 藏药资源开发。加强传统藏医药的改良与新品研发,开展古方挖掘、剂型改良、技术升级、新品研发;加强藏药衍生产品研发,开展药膳、药酒、药茶、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研发;培育藏药材规范化提取物和保健品的研发基地,形成特色动、植、矿物藏药生产、研发及深加工的产业链;对藏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促进藏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藏药养生保健创新企业。 |
开展清洁能源资源调查与评价,科学规划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布局和时序。开展光伏、光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产品或示范研究,开展光伏发电、人工种草、节能灌溉为一体的“牧光互补”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与示范。
推动民族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强旅游资源科学考察和旅游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推进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数字化,构建旅游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体系,研发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保障技术,推进那曲“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专栏7 旅游科技创新
u 旅游资源考察评估。开展旅游资源本底考察以及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和评价。 u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通过文化和自然资源认知、保护、规划、监测、利用、传承等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示范,支撑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挖掘,支持传统工艺领域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运用VR、AR、人工智能、5G等技术,创新旅游文化资源表现形式。 |
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目标,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为抓手,重点围绕天然饮用水、绿色建筑、民族手工艺、绿色矿产等资源优势,开展资源保护及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产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专栏8 特色产业科技创新
u 天然饮用水。开展天然饮用水资源勘察评价研究,加强天然饮用水资源生态监测和水源地保护研究,开发富含矿物质元素的天然饮用水加工技术。 u 绿色建筑。筛选适用高海拔地区民房建筑材料,加大高原高海拔地区城镇供暖、污水处理、供氧等工艺、技术领域的研究。针对那曲高寒的气候特征,推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重点发展外墙保温构件、墙体砌块、新型墙体材料,突破工业化装配式高效连接技术、构件生产技术、施工安装技术。 u 民族手工艺产品。开发香包、香水、香囊、香枕等藏香新产品;推进藏毯及藏式纺织品、藏式家具生产工艺创新。 u 绿色矿产资源。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利用盐湖等矿产资源,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
(三)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程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承载力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研究,加大生态环保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力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那曲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完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系统联网监测网络;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体系,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开展那曲市辖区内主要生态修复区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建设和遥感监测技术开发及应用,强化气象观测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对那曲市各冰川、雪山气象、气候监测自动站的建设与气候分析等工作,为那曲市冰川雪山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构建和完善高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探索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恢复路径,阐明特有动物物种的种群变化状况和分布格局,对于野生动物活动区域进行划分标识。建设国家重要的高原物种保护库,研究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技术方法,开展优势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
支持国家公园建设和第二次青藏科考。科技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西藏片区、羌塘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监测与评估。积极对接并全程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摸清那曲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现状,着力研究解决那曲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加快推进科考成果转化应用。
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为行动指南,开展主要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研究草原、水体、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研发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开展生态治理成效动态监测评价系统研究,集成示范生态治理、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模式,在生态修复与治理新途径、新技术、新模式集成研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专栏9 草原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
u 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继续加强草原科学研究,明确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厘清草地退化机理,明确草地退化过程及其成因,为草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技支撑。研发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草地生态补播技术、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以及草原“三害”治理与生态预警技术;研发不同类型与成因退化草地的稳定恢复与合理利用技术、草地资源与畜群结构时空优化配置及精准管理技术。研发高海拔生态搬迁迁出地草原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开展野生动物与家畜共生共存研究;构建迁出地草原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与经营模式,推进牲畜和草原有序流转。 u 水环境保护与流域生态建设。开展冰川退缩监测评估,加强江河源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安全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突破流域生态系统建设框架下防洪抗旱减灾技术集成。 u 退化湿地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栖息地保护技术、受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湿地生态评价,研发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技术与模式。 |
围绕那曲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的目标,完善那曲市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清单。开展产、学、研链条式研究,探明草原和水资源现状,深入分析草原生态质量提升的关键制约要素;精准定量评估那曲自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固碳、物种保育、农畜产品、干净水源、清新空气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功能的价值;研究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从生态资产到生态产品的转化路径,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开发带有那曲标签的生态产品。
开展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分析那曲历史温度、降水、风速、有效辐射变化规律,明确那曲气候变化特征;开展气候变化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研究,准确把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原、冰川、河流、湖泊、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对农牧业、藏药、清洁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
开展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研究。开展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措施。开展农牧业、藏药、清洁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技术与模式研究,研发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技术;重点建设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现代农牧业技术体系,推进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示范。建立生态系统减排和固碳技术示范基地,促进生态系统减排和固碳技术应用和市场化。支持草地碳汇方法学研究,培育固碳减排技术相关产业;发挥固碳减排环境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依托那曲清洁能源丰富和草原土壤碳汇巨大的优势,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那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达峰提供支撑。
(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工程
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科技需求为目标,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数字信息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使人民充分享受创新发展成果。
开展高原慢性病、常见病、传染病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加强环境健康研究,提升高原医学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加强藏医理论与技术研究,推进藏医现代科技创新。
专栏10 公共卫生科技创新
u 高原医学。开展高海拔风湿病、慢性病、职业病等各类高原病的综合防治研究,研制用于高原适应的医药方剂,研发防治技术,提高高原病预防和治疗水平。 u 藏医诊疗技术。研究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的藏医防治规律,开展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藏医康复技术方法标准化研究,进行康复结果评价,形成康复方案及临床路径。 u 环境健康。开展人口寿命与环境本底关系研究,创新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技术,研发健康功能产业关键技术,建立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网络。 |
开展科技提升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典型应用示范,促进食品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研发可靠、便捷、快速、精准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养专业化检验检疫队伍,支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价、食源性疾病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研究,研发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技术。
3、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开展那曲市冬季草原及道路冰雪灾害预防技术研究工作,着力提升那曲市应对冰雪灾害资料收集及预警信息靶向发布、预报技术提升研究。开展那曲市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暴雪、积雪、强降温、冰雹、雷电等)反演工作,通过历史气候分析总结,研究各气象灾害的地方性发生机理,提升那曲市相似气象条件下气象灾害预报准确度及预警提前量。
加强科技管理信息化,推动科研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电商物流、清洁能源、金融、应急管理等相关领域应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智慧商贸等现代新生活模式的应用示范模式。加强数字政府、信息惠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治理与服务数字化转型。改善牧区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拓宽畜产品、民族手工艺、旅游产品等电商市场。
5、人居环境改善
开展垃圾、厕所和污水治理等研究,引进、推广废弃物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与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持续开展《西藏那曲市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推进“一轴、两园、三区、十带、百院”整体绿化建设,开展城市公共区、庭院、居住区等绿化,巩固扩大高寒地区城镇植树成果。
通过文化、体育设施与服务的科技应用示范、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传播互联互通体系构建、“互联网+”应用和新媒体等技术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水平,科技支撑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发挥科普阵地优势,加强科普文化服务。依托合作社和“双创”载体,推动民族手工艺、特色旅游产品等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紧紧围绕促进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升科技创新活力。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推进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计划顶层设计,聚焦战略任务需要,从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改革科研任务凝练机制,加强行业间、部门间协同联动。创新科研项目支持方式,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前补助与后补助相结合的资助机制。改进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对涉及重大战略、重大民生需求的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分类制定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大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科技机构配置。完善县(区)级科学技术局设置,提升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水平。组建那曲市畜牧业(草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科研院所运营机制,扩大科研自主权。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科研院所创新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科研院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落实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根据创新型那曲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那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创”平台、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科普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构建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为强大支撑,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评估考核,强化稳定支持。
专栏1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u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以牦牛和牧草种业为基础,突出牦牛健康养殖业、配套饲草产业,加强牦牛产品为主的加工业,积极构建仓储物流业,发展以牦牛为主的技术创新、集成示范、辐射带动的全产业链融合、品牌化经营的新模式。把园区打造成为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高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创天地,绿色生态有机高端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基地。 u 那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科技型企业,遴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类科技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培育摇篮。 u “双创”平台。深入推进“双创”工作,落实支持创新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布局,引导“双创”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优化市、县(区)创新平台建设,创建一批县(区)“星创天地”等农牧区“双创”示范区。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加快向市、县牧业科技园区、牧业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集聚,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创新创业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体系。 u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以种业科技为主核,乳品加工为副核的“主、副双核,两带辐射,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科技助力牦牛现代种业引领区和高原种养循环示范区建设。 u 科技示范村。以生态治理、牧草栽培、优化资源配置、技能集成示范等为内容的开放平台建设,建设“种养结合、草畜转化”为一体的草牧业示范村。 u 重点实验室。牧草引种栽培重点实验室和牦牛、绵羊选育扩繁重点实验室。 u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民医院高原疾病预防中心。 u 野外台站。围绕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联合区内外科研机构,布局建设野外观测平台。 |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优先支持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引导各类科研主体围绕产业目标和市场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承,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流动。培养专业的成果转化队伍,建立科技人员联系基层的工作制度,形成长期稳固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和技术转化能力。建立面向牧区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制度,加大农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力度;在藏药、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遴选一批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挥各级“双创”载体孵化培育作用,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建立那曲科技智库。构建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推动成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库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建立专家工作站,加强与长期立足那曲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联系与合作,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联合申报项目、科研成果共享、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浙江、辽宁、“五大央企”对口支援优势,深化援受双方两地合作,采取“组团式”科技援藏等模式,积极主动引进科技人才,通过智力援助、学习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着力在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建立优质科技资源共享的常态化机制。
专栏12 那曲科技创新智库建设
u 人才库。建立全市科技人才库和科技领军人才库。 u 专家工作站。建立草业专家工作站和畜牧兽医专家工作站。 |
加强科技人才培训和引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营造有利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强化“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居)科技专干制度,壮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牧区双创十县百乡千名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双创”人员和导师培育。探索、推行学徒制培训、订单定向培训、以工代训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刚性柔性引进政策并行,吸引各类人才服务那曲全面发展。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提高科技人才效能和素质。实行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造就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创建人才流动机制,推行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人员在企事业单位间合理流动。
(六)科协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深刻把握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聚集科技资源,聚力创新驱动,立足于科协组织“四服务”工作职责,提升科协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那曲市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市科协组织要严格按照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要求,全力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完善科协组织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科协组织,不断扩大科协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干部队伍设置,不断加大对科协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与形势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干部队伍,树立科协干部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多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去,多到科研一线去,多出那曲需要的科研成果。
2、加强学术交流
加强对学会业务指导工作,继续探索新时期科协工作发展新思路。鼓励科技人员加入中国草学会、青藏高原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等相关学术团体,为那曲科技人员融入区内外主流学术团体搭建桥梁。定期开展科协年会、学会年会、学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等不同形式的学术会议,增强科技人员与区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学术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术交流在促进原始创新中的源头活水作用。
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工作方针,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做好联络服务,联合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力量,传承创新,精准发力,进一步推动形成科学素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防震减灾日”等主题活动平台,结合“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动民生科普、热点科普、前沿科普、实用技术、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普及。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融合,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力求青少年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城镇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建好用好“创新那曲”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发群众关注度高、认同感强的科普资源。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氛围,鼓励学术争鸣,提倡富有生气、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鼓励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引导科研人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科研事业影响力,讲好中国科学家精神,逐步形成人人关心科研、人人参与科研的社会局面。培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大力宣传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品牌,树立先进典型,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专栏13 科普阵地建设
u 面向青少年阵地建设。建立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学探究室,中小学科技馆提档升级,积极筹建那曲市科技馆。 u 面向农牧民阵地建设。建立科普社区、农牧区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活动站等阵地,推进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u 面向僧尼阵地建设。建立寺庙科普活动室。 |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为确保“十四五”科学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在规划确定的六大重点工程中,选择在“十四五”期间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本地优良畜种资源保护,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确定17个重点项目开展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专栏14 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u 项目一:牦牛高效繁育与快速出栏技术集成示范。 u 项目二:绵羊高效繁育与快速出栏技术集成示范。 u 项目三:绒山羊高效繁育与快速出栏技术集成示范。 u 项目四:多年生乡土优良牧草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u 项目五:刈割放牧型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u 项目六:特色野生植物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u 项目七:牛羊肉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u 项目八:乳产品发酵工艺提升技术集成示范。 u 项目九:道地藏药材人工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u 项目十:“牧光互补”技术集成与示范。 u 项目十一:高寒草地生态监测与退化动态评估。 u 项目十二:退化高寒草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u 项目十三:生态资产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 u 项目十四:农牧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示范。 u 项目十五:乡村振兴典型模式示范。 u 项目十六:科技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 u 项目十七:高原医学研究与示范。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局中优先谋划、优先落实。建立健全各级科技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建立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协商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宏观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贯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完善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科学评价创新发展状况,从上到下建立严格责任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加强组织管理协调
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加强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自治区、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对接。市级、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结合各自实际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构建促进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协调,形成共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完善政策法规
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政策试验,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方式、新型科研组织模式、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研究和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初步形成配套完善、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四)健全科技服务管理
明确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强化顶层设计、改革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统筹协调、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高效和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统筹资金投入与管理,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资金支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围绕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优先安排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五)加强科技考核评估
建立公示和公众参与制度,监督规划任务执行情况,定期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强化创新驱动导向,制定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把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指标纳入那曲市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落地。
附件: